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8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3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网络的医学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对临床医学专业采用混合式教学,即将总课时的80%用于传统课堂教学,20%用于网络课堂教学,通过对比分析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评价该教学模式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优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能显著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微生物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以设计研究性实验为龙头,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 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93.
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式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2004级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探索性实验.实践证明,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显然,探索性实验的开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尝试.  相似文献   
994.
青霉TS67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和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率等指标研究青霉TS67菌株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影响,实验结果的SPSS统计分析表明,青霉TS67的所有处理均能显著(P<0.01)抑制大豆根腐病及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其中采用TS67菌株与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混合物进行拌种,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迭63.98%;在玉米小斑病发病前喷洒TS67菌株的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率达到53.34%.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用青霉TS67进行大豆拌种能有效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95.
石油微生物学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2):1851-1861
本文较详尽地综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0多年在涉及石油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微生物勘探法和气态烃氧化菌、微生物与油气形成、有机酸的生产、油田微生物与提高采油量、微生物提高采油的现场应用.共引用了105篇文献.  相似文献   
996.
肖宁  陈强  裴浩言  蒋玮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5):0772-0776
以高效吸附Cu2 的酵母菌Y17为材料,对其吸附Cu2 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溶液Ph、Cu2 初始浓度、菌体添加量、吸附时间和温度以及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吸附过程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吸附液Ph值、Cu2 初始浓度、菌体添加量和吸附时间.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吸附条件为溶液Ph5.0,吸附时间40min,加菌量5.Og湿菌/L时,对初始浓度为8mmol/L的Cu2 达到最佳吸附率为82.7%.通过对Y17菌体不同处理及解吸实验,初步确定Y17吸附Cu2 的位点在细胞壁,细胞壁表面的-NH2,-COOH基团在其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赵蔚  郭晓奎 《微生物学报》2008,35(1):120-122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高校病原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98.
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式下,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在2004级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探索性实验。实践证明, 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显然, 探索性实验的开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尝试。  相似文献   
999.
对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乙醇提取物中熊果酸富集工艺的除杂和酸碱富集主要环节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富集工艺为:以料液比为1∶50的水和石油醚除去杂质;酸碱富集过程中富集条件以10% NaOH碱化提取液pH=14,再以5% H2SO4酸化调节pH=3,用1倍样品溶液体积的pH=3酸性水溶液稀释。终产品中熊果酸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17.74%和85.12%。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伊马替尼(imatinib, IMA)与人血清清蛋白(HSA)及牛血清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比较分析HSA和BSA与IMA相互作用机制的差异. 模拟生理条件下,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IMA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 分子模建IMA与血清清蛋白的结合模型,表明伊马替尼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兼有氢键作用. 光谱结果表明,IMA与HSA和BSA的相互作用表现为静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IMA与HSA和BSA分子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 IMA对HSA和B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 荧光相图技术解析出IMA与HSA和BSA反应构象型态的变迁为“二态”模型. HSA与IM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表明,IMA与HSA之间是以疏水作用为主的分子间作用,而IM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兼有少量的疏水作用力. 光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可为研究IMA与HSA和BSA相互作用本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